初入股市,许多人都被“估值”两个字捆住了手脚,因为估值方法太多了。轻则是打开各路券商软件就能看到的P/E(或静态或动态),重则是包含大量假设条件的现金流折现,您是想用两阶段还是三阶段模型呢,分母是用分红还是用自由现金流呢?
在《慢慢变富2:普通人的成功投资》中,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人称“闲大”),分享了自己在股海摸爬滚打20余年的估值经验。当然,如果理解这本书的估值内容依然有困难,闲大也支持真正好的股票“一眼睛定胖瘦”,不必拿着简单的估值标尺到处“量一量”。
张居营(闲来一坐s话投资)著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关于估值,我们已经多次谈到,最科学的公式就是现金流折现模型,即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在其未来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这一科学公式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但老实说,这一科学公式颇有点类似于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公理,科学确实科学,但在实际运用中会有更多的变量。或者换句话说,在实际操作中更像是要运用黎曼的曲面几何,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估值的变量要比曲面几何更“复杂”、更“艺术”。正是由于估值上的这种复杂性、艺术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因“股”施策,而不能刻板地运用单一思维、单一模式。
01
对于一些初创期的公司,更适合用总市值的思维去度量
一些初创期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有时是错配的,即有时表面看起来其市盈率高达三四十倍,甚至更高,但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其目前的总市值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发展的天花板还远远没有到来。再以我2017年买入的通策医疗为例,当时由于该公司高价增发失败,股价从高位跌下来,当市值跌至80亿元以下时,考虑到其未来空间的拓展,我认为就可以闭着眼睛买入(我女儿账户买入时我在网上进行了公开分享),而当时其市盈率估值仍在40~50倍,结果三四年的时间获益10多倍!当然,我自己也绝没有想到后来它的股价上涨如此之夸张,被市场吹成了那么大的泡泡。
科创板创立以来,我对其中的一些新兴科技公司进行了持续关注,如果按照传统的市盈率去估值,这些公司上市以后的股价让人惊为“天价”,因为这些新兴科技公司有的还仅仅是微利,有的仍然处于亏损期,对于这些新兴科技公司又如何估值呢?有观点认为可以用市净率或市销率,但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也往往是不靠谱的。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运用总市值去估算可能更为合适些。在这方面,如果有国际对标的公司作为参照更好。当然,这又必须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来进行。
当然,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讲,对这类新兴科技公司研究不清楚,仅仅观赏就可以了。虽然我们未必去投资这些公司,但是可以预期,科创板未来也有可能会催生出少数上涨得令我们目瞪口呆的大牛股。同时,对这些新兴科技公司的关注与研究,也让我们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更有信心,因为在一些高端科技领域,确实有一批中国的脊梁在瞄准国际前沿,在很多科技领域进行刻苦攻坚,力求追赶和超越国际同行。
那么,运用总体市值估算法对一家企业进行估值,是不是违背了现金流折现原理呢?
从根本上讲也不能说违背,因为投资就是对未来的预测,注意关键是“未来”,也就是它们未来要产生充沛的自由现金流,否则,哪怕今天被市场吹得天花乱坠,终有一天它们也会陨落下去的,正所谓尘归尘,土归土。
此外,我们已经谈起过,“价值发现”是资本市场的功能之一,也就是说,资本市场对于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往往会做出提前反应的。虽然我们说市场先生是愚蠢的,但就长期来讲,它还是有聪明的一面,这是需要我们在投资中注意把握的一点。
还有,对于一时陷入经营困境的公司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估算。如我已屡次提起的“王子落难”的东阿阿胶,当跌落至200多亿元市值时总体来讲已经不算贵了,一旦其经营恢复至常态,市场有极大的可能会推动其总市值的提升。所以,对于这种“王子落难”型公司,我们就不应该再机械地去用市盈率进行估值了(特别是当利润亏损时无法计算),因为这种公司暂时处于“遇难”的状态,用市盈率估值是失灵的。
02
对于快速成长股的估值,市盈率的尺度可以适度放宽
“胜而后战”,是我们中国古老的哲学智慧,我们在投资中也完全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对于符合我提出的“五性”标准[长寿性、稳定性、盈利性(受限制性盈余少)、成长性、管理层有德性]的公司,运用市盈率估值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在这种情景模式下,市盈率可以视为现金流折现模型的一种简化了的表达方式。其中最大的困扰就是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股价往往不便宜,很多投资者最终错失这种大牛股也往往是因为其市盈率总是“恒时”高估,结果几年下来,其股价却是“心潮逐浪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我提出的“透支一年买入法”(后面章节会专门谈到),虽然这种估值方法也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运用好了有时会收到奇效。比如,我2018年买入的爱尔眼科,2019年买入的片仔癀,自己就是“偷偷”运用了这种方法,从后来的实践效果来看,很是不错(当然在被吹成巨大泡泡时要考虑适当减持或卖出)。
需要说明的是,运用“透支一年买入法”,同时也可以辅以总市值估算法来进行。比如,如果我们预期这家公司未来可以做到千亿元市值,而现在它仅有一两百亿元市值,则是完全可以择机介入的。
投资中要记住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一家当下40倍市盈率的公司,以现价买入,如果未来三年保持增长30%,则其市盈率(以买入价计算)就下降至18.21倍了;一家当下50倍市盈率的公司,以现价买入,如果未来三年保持增长30%,其市盈率就会下降至22.76倍了;与之相反,一家当下15倍市盈率的公司,以现价买入,如果未来三年保持10%的增长,则市盈率仅会下降至11.27倍。当然,算术的最大难度在于我们如何预测它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其间又需要我们对企业的基本面有深刻的理解。
03
对于进入相对成熟期的价值股,运用市盈率估值则要相对严格
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成长股与价值股的投资策略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谓价值股,一般多是企业的发展已经处于相对成熟期,市场往往会长期给予它较低的市盈率估值。这种投资标的,容易成为一些价值投资者的厚爱,因为低市盈率买入,从心理层面会感觉更踏实一些。然而,这种投资品种更考量我们的商业洞察力,因为选择对了,容易在市场进行估值修复时,获取很大的收益,但如果判断错误,就容易掉入价值陷阱。所以,对于这种投资品种,在运用市盈率估值时,反倒要求更为严苛一些。同时,对这种投资标的,还必须要求它保持较高的股息率,如此,哪怕股票长时间滞涨,也可以利用分红再投资,进而达到复利的效果。
以上,是粗线条地对不同的投资标的,在估值上进行不同的区分,实际上商业的世界远非如此简单。芒格说,投资要应用多学科模型。在估值系统的构建上,我们也应该运用多学科模型思维,进而达到因股施策的目的。
此外,我们说投资组合要保持多样化,其实也不仅仅是指分散于几个不同的行业,有时更为重要的是分散于不同估值类型的投资品种上。当然,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即对于长期确定性的品种该重仓时一定要重仓,而对于成长弹性较大的品种则可以组合配置,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如此“确定性+弹性”组合配置,如果判断对了,可能会在短时期内获得更大的收益;相反,如果判断错了,哪怕是个别投资标的的投资收益最后清零,也不至于受重伤。
*本文摘自《慢慢变富2:普通人的成功投资》
RECOMMEND推荐阅读
▼
扫描二维码,好书带回家
▼
把时间交给阅读
中信出版墨菲 | 尽情分享朋友圈
-近期好文推荐-
]article_adlist-->
上阳网-股票配资网址大全-网上配资APP-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