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国际外交舞台上,美印关系的上演了一场从亲密无间到公开对骂的戏剧性转变,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特朗普在一次情绪激动的演讲中,将印度斥为“死亡经济体”和“喂不饱的白眼狼”,而印度总理莫迪则针锋相对地宣告,印度终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谁也无法阻挡。
这场争吵绝非简单的口舌之争,它揭示了两个大国之间深刻的利益冲突与战略分歧。仅仅在今年2月,莫迪访问白宫时还与特朗普握手拥抱,被媒体誉为“蜜月期”。
然而五个月后,曾经的“塑料兄弟情”彻底破碎,双方的矛盾迅速公开化。
石油点燃的导火索
引爆这场冲突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印度的石油采购策略。
自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出现了爆炸性增长。在此之前,俄罗斯石油在印度的进口份额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占不到百分之一。
如今,这一数字飙升至百分之四十,使得俄罗斯一跃成为印度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印度此举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不仅以低廉的价格保障了自身的能源安全,甚至还将加工后的成品油高价转卖给欧洲国家,从中赚取可观的外汇。
这无疑是踩在了美国的红线上。
特朗普政府一直希望印度能购买价格高昂的美国能源,并以此作为盟友关系的证明。
印度的选择显然是对美国意愿的直接违背。特朗普对此怒不可遏,威胁要制裁那些帮助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的银行和公司,双方的矛盾也因此被彻底点燃。
积怨已久的贸易裂痕
当然,石油问题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美印之间,贸易摩擦早已积怨已久。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庞大的贸易顺差一直耿耿于怀。
去年,两国的贸易总额超过一千二百亿美元,其中印度对美顺差高达四百多亿美元。
美国方面认为,印度的市场壁垒过高,关税复杂,严重阻碍了美国商品的进入。
为此,华盛顿提出了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包括要求印度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并大量增加对美国能源的采购和投资。
这些近乎“霸王条款”的要求,被印度方面坚决拒绝。美国的报复随之而来,7月末,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高达百分之二十五的关税,并在8月1日正式实施,后来甚至进一步威胁要加征至百分之五十,直接冲击了印度百分之八十七的出口商品。
印度也毫不示弱,宣布准备对包括杏仁、苹果在内的美国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世界第三”的底气与现实
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莫迪敢于高喊出“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的口号,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从数据上看,印度去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85万亿美元,超过了英国,位列全球第五,与排名其前的德国和日本差距正在缩小。
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了巨大的消费潜力,同时它也是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农业也养活着数以亿计的人口。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莫迪政府的底气。然而,在这份雄心壮志的背后,是印度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
印度的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短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服务业。
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在过去十一年里从百分之十七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三。
莫迪政府虽在今年8月启动了“新印度制造2.0”计划,立志在2030年将制造业占比提升至百分之二十五,但过去的失败经历让外界对此持谨慎态度。
无法回避的内部难题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
其公路里程尚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落后的基建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此外,繁琐的官僚程序和糟糕的营商环境,也让许多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比例逐年下降。
社会层面的问题同样根深蒂固,超过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悬殊的贫富差距和顽固的种姓制度,都是拖慢印度前进脚步的沉重枷锁。
甚至,连印度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也曾受到联合国的质疑,认为其中存在不少水分。
这些内部的结构性难题,是印度通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道路上真正的考验。
美国的外部压力固然巨大,但能否有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才是决定印度未来走向的关键。
结语
美印之间的这场争端,本质上是美国所习惯的“盟友必须听话”的单边主义,与印度所坚持的“战略自主”多边平衡理念的正面碰撞。
美国希望拉拢印度来制衡中国,但印度显然不愿完全倒向任何一方,它既参与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又与俄罗斯保持深厚的能源和军事合作,同时还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这种在各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尽管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曾轻蔑地称印度“不是全球重要角色”,意图在贸易谈判中施压,但双方都清楚,彼此依然需要对方。美国在亚太地区需要印度的地缘价值,而印度也需要美国的技术与市场。
因此,这场争吵或许不会走向彻底的决裂。
但它所暴露出的问题,对印度而言,或许是一次重要的警醒。
正如一位印度经济学家所言:“压力是最好的老师,挑战是最大的机遇。”这场风波最终会成为印度发展的催化剂,还是会拖垮其雄心勃勃的计划,未来几年,世界将拭目以待。
上阳网-股票配资网址大全-网上配资APP-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