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战火四起的岁月里,国民党政府的贪污问题成了众所周知的丑闻,连蒋介石到了晚年也曾坦言,国民党败亡的最大原因就是腐败。
就在这个大部分高官都忙着自己捞油水、追求升迁的腐败政府里,却有两个人特别耿直,不在意自身的得失,为了国家的未来拼命奋战,死而不悔。
他们的作为,就连我党暗中派来的红色特工郭汝瑰也都为之钦佩不已。
那两个“另外”的国民党将领到底指的是谁呢?他们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
一、从未动摇过的红色战士
郭汝瑰被认为是我党安排在国民党内部的头号红色特工,曾担任国防部作战厅长,传递了不少关键的绝密情报。
不过,鲜有人知道,他为了找回自己真正的身份,在敌人那边呆了整整十五年。
这一切得追溯到1930年4月的中原大战那会儿。
那时候,23岁的郭汝瑰已经加入共产党两年了,正跟在堂兄郭汝栋手下,担任独立旅一团三营的营长。
因为堂兄郭汝栋逐渐变得反动,变成了蒋介石的打手,所以郭汝瑰打算配合红军游击队发动一次暴动,趁机带队起义。
因为联络出了点差错,双方没能顺利沟通,结果打了一场败仗。
这次战斗,不光郭汝瑰的队伍死伤惨重,他自己也中弹,被送到汉口同仁医院住院了。
等郭汝瑰从医院出来的那会儿,三营已经撤销编制,他也和党组织彻底断了联系。
没办法,郭汝瑰只得去日本留学,打算先周详谋划一番再行动。
郭汝瑰的主意其实没啥毛病,只是他没想到日本人心里的那点野心有多大。
“九一八”事变一爆发,郭汝瑰义愤填膺,赶紧辍了学,急忙返国,没想到意外成为了陆军大学第十期的学员。
郭汝瑰在陆大表现得特别出色,再加上是黄埔五期的学员,很快就引起了学长陈诚的注意。
在这位土木系大佬的提携和推荐下,郭汝瑰得到了许多展现实力的机会,逐渐进入了国民党高层将领的队伍。
权力越来越大倒没让郭汝瑰觉得开心,反倒让他每天都像踩在针尖上似得,提心吊胆。
这主要是因为郭汝瑰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而那些国民党高层那些吃闲饭的废物,只会让国家走得更快垮掉。
为了和组织取得联系,郭汝瑰冒着被揭露的风险,四处打探党组织的具体位置。
直到1945年4月,经过地下党员任廉儒的牵线搭桥,郭汝瑰终于见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董必武,这才重新成为了党员,也正式开启了他那传奇般的特工生涯。
一直在国民党核心机关混日子的郭汝瑰,看得多了那帮上层的丑陋嘴脸,对这些只知道挣钱和夺权的废物,早就觉得厌烦了。
除了那些必要的应酬工作,郭汝瑰一向孤高自赏,根本不屑于搭理这些只会贪图利益、庸碌无为的人。
有两个人,郭汝瑰一直特别欣赏,对他们的表现也挺佩服的,那两位到底是谁呢?
二、赤胆忠肝的“和平将军”
郭汝瑰心里非常敬重的第一个人,是张治中。
这位出生在1890年的国民党老前辈,文化底蕴丰富,阅历深厚,怀揣着大志,是个铁杆的民族主义者。
他曾参与过辛亥革命、护法运动还有征闽战役,论起资历,要说和蒋介石不相上下,那也是实打实的。
他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三期毕业的,到了1924年时,蒋介石邀请他担任了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总队的上校总队长。
张治中从很早就接触过共产主义思想,在黄埔军校工作的时候,曾特意去找过周总理,打算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总理对张治中的到来挺热情的,不过因为有约在先,中共无法让国民党的高层干部入党,所以遗憾错失了成为同志的好机会。
蒋介石对张治中挺器重的,掌权以后安排他担任了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局长、航空学校校长、军事处处长、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还有国民党黄埔军校第四届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啥的。
要是放到其他国民党高官身上,也许每天就只想着巴结蒋介石,顺带趁机借个身份捞点好处。
不过张治中可没那样干,他教书时一直兢兢业业,从不马虎,绝对算得上是最尽责的老师之一。
带兵的时候,他军纪非常严明,奖惩分明,一点也不贪图权势,每次打完仗,都会第一时间把兵权交给蒋介石。
这份品质实在难得一见,要知道在国民党那边,要想站稳脚跟,掌握兵权可是不二法门。
有人都拼命想办法增加自己部下的数量,唯独张治中对此毫不在意,根本不放在心上。
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张治中从来没有敌视过共产党,一直在为国家统一拼尽全力,始终如一。
每当两党有谈判的门路,张治中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热情参与的人。
那会儿,为了推波助澜和平事业,1944年,张治中和王世杰代表国民党,陆续和中共代表林伯渠在重庆、西安展开了商谈。
虽然这次的会谈没能达成协议,但张治中付出的努力赢得了共产党的高度赞赏。
1945年那会儿,又是他主动请缨,跑到延安去迎接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到重庆去谈判。
毛主席对张治中那种全心为国的想法挺看得上的,曾亲口表扬过他,觉得他为和平努力,是真心实意的。
解放战争一开始,张治中因为坚持和平谈判,被蒋介石多次冷落和责骂,可他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
1949年的国民党政府快坚持不住了,蒋介石为了留一线希望,装出一副想要谈判的模样。
张治中早就知道这不过是蒋介石他们在拖延时间的手段,然而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跑到了北平。
周总理不忍眼看这位忠心耿耿的爱国志士为蒋介石陪葬,于是劝他留在北平。
也正是因此,张治中才彻底走出了蒋家王朝的牢笼。
张治中一辈子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努力,就算国民党政府不断抹黑他、攻击他个人,他都没放下自己的信念。
1969年4月6日,担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张治中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临终之际,张治中仍在为推动新民主主义和国家统一的大业奔走努力。
郭汝瑰曾在回忆录这样写道:
我当上张的助手时,看到他为了和平不辞辛苦、坚持工作,深深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也由衷佩服他了。——《郭汝瑰回忆录·东北停战协商》
三、保下北平的抗日功臣
郭汝瑰心里再敬佩的那个人,就是在北平和平解放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傅作义。
到了晚年,郭汝瑰曾感叹,说傅作义确实了不得,连他自己一开始都没想到对方竟然真的能做出这么壮举的义举。
1895年6月27日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市的傅作义,少年时就很有志气,15岁那年就响应辛亥革命的号召,作为学生排排长,去了娘子关迎战清军。
傅作义在23岁那年,从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后,回到家乡,加入了阎锡山麾下的晋军,正式开启了他的精彩军事生涯。
傅作义天生就是打仗的料,抵抗外敌、守卫国家,这些事儿早就刻在他骨子里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十天,傅作义不顾国民党高层的沉默,与宋哲元等50余名北方将领联名通电:
大家都来齐心协力,携手共进,集思广益,一起努力拼搏。
从整个抗日战役来看,傅作义可以说是晋军里最勇猛、最能打的那一帮人。
在1936年11月8日那天,傅作义对蒋介石那种忍让退让的策略挺不满,于是偷偷召集了会议。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表示:
“日寇侵入我察北,又肆虐我绥东、绥远,这事儿可是咱们全体将士的耻辱。爱国的军人责无旁贷,我们必须奋起抗击!”“岳武穆38岁的时候为了国捐躯,我已超过38岁,为抗日牺牲,没有一丝遗憾。”
四天后,傅作义亲自赶到集宁前线指挥战斗,连续奋战了12个小时,把日寇五千多人的部队打得溃散不堪。
日寇全面攻占山西的战事一开始,傅作义心里清楚形势不妙,但还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请命,担任太原守备司令部的司令,下决心要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五原大捷那次,傅作义亲自指挥,彻底击溃了日寇的特务机关,把敌人的部队全歼,还击毙了水川伊夫中将在内的几百名日军。
这次战役中,晋军创造了杀害日军最高指挥官的纪录。
解放战争一开始,傅作义因为占领了张家口,获得了蒋介石的高度肯定,还被任命为华北“剿匪”总指挥。
那会儿蒋介石心里也清楚形势不妙,愤怒之下打算让傅作义把北平城给炸了,留下一地烂摊子给共产党。
当时傅作义拥兵60万,但凡他动一点歪心思,北平这座古城是保存不下来的。郭汝瑰在回忆录更是评价他为“俊杰”:
他真是个懂得变通的俊杰……为了守护旧城的文物,避免了生灵涂炭。——《郭汝瑰回忆录·亲历三大战役》
傅作义最后没有被蒋介石许诺的高官厚禄迷住了眼,心里想着民族的大义,他还是答应了共产党提出的和谈条件,保证了北平的平稳交接。
正是因为傅作义对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毛主席曾公开表示:
要说和平解放北平,傅作义的贡献可真是不小,得给他颁个像天坛那么大的奖章才合适啊。
新中国一成立,傅作义就担任了水利部的第一任部长,这一干,就是23年,真是兢兢业业啊。
这段时间里,他多次亲自奔赴抗洪抢险的前线,为新中国的水利和电力发展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贡献。
在关键时刻能选择放弃抵抗,不计较个人的荣辱与得失,确保北平的完整保存,这样的人,真是让所有华夏儿女心生敬佩和尊敬。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因为身体出了点状况,在北京去世了,和张治中一样,也都活到了79岁。
上阳网-股票配资网址大全-网上配资APP-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